团队成员给保护站工作人员教授无人机的使用/图 来源: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峙轩摄

  无人机巡山、组装微型油泵、网络语音讲解……这个夏天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“爱在可可西里”团队的学生们来到可可西里,在体验高原生活的同时,还把无人机等科技带到可可西里无人区,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刮起了一股“科技潮”。

  今年是该团队第二次来到可可西里,队长高犇调侃道:“去年来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藏羚羊,来了之后发现这里更需要‘保护’的是工作人员。”低温寒冷、物资缺乏、繁重的巡山任务……在可可西里无人区,保护站工作人员也成了“稀缺动物”。为保护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带去便利,助力高原的生态保护工作成了团队的目标。

  用无人机开拓高原巡视新方式

  可可西里生活着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,所以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每月有长达25天的巡山任务。这里空气稀薄、水洼遍布,巡视条件恶劣,稍有不慎,汽车等工具很容易陷入泥坑被困,甚至巡视期间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威胁生命。

团队成员和保护站队员一起巡山/图 来源: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峙轩摄

  为方便工作人员的巡视,团队通过多方筹集资金,为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买来一架航拍无人机,并进行无人机使用教学。这样一来,保护站工作人员不出站即可实现保护站周边5公里的空中巡视。“保护站周边5公里的巡护以前需要用时1小时,用了无人机之后只需要20分钟。”队长高犇介绍道,“无人机巡视在高原上的运用,不仅节约了人力、节省了时间,还能扩大视野范围,很大程度提高了巡视的安全性。”

  巡山期间,更是无人机“大显身手”的最佳时机。沼泽湖泊甚至小水洼泥泞路段,工作人员不用亲自巡视,无人机飞过去就搞定,可极大程度避免了陷车的危险。团队为工作人员准备了2块备用电池,电池可直接在车上利用车载充电器充电。就算不回站无人机在巡山过程中也一直能保证工作状态。

  改装油泵告别用嘴吸油

  团队从今年5月起就为适应高原生活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体能训练,可正式抵达后,一些成员还是出现了高原反应,引发了头晕恶心的症状。除此之外,保护站的生活条件艰苦,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,使用煤气在这里都变成奢侈的事。保护站位于无人区,地处偏远,交通闭塞,所有的物资都要用汽车从外地运来。而这里因为高原气压气温低,技术落后,给汽车加油变都成了个“大工程”,需要工作人员亲自用嘴将油从油管里吸上来。

  “爱在可可西里”团队的成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,用一个月的时间改装了一个能够在高原低压环境下使用的微型油泵。抵达高原后短短几天的调试,就使油泵的速率达到了预想的效果。自此以后,工作人员再无用嘴吸油的烦恼,新油泵既节省了时间,又方便了工作人员工作。“看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们用油泵时欣慰的笑容,那是我来可可西里最自豪的一刻。”负责改装油泵的成员龚峥告诉记者。

  开创“无人讲解”展厅获点赞

团队成员正在给游客介绍可可西里/图 来源: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峙轩摄

  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工作除了救助藏羚羊以及日常巡视,还要向前来的游客介绍可可西里。保护站设有展厅,然而保护站平日仅有三个队员驻留。人力的缺失导致来往的游客很难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。团队通过采访工作人员,并进行查阅文献、撰写文稿、录音制作,把可可西里更多的故事整理成7段语音介绍,利用新媒体平台向游客分享。游客只需扫码即可用手机收听,实现了展厅的无人化讲解。一位游客称赞道:“这个语音介绍不仅方便了我们参观展厅,更是一种可可西里精神的体现。”

  除此之外,团队成员还教会保护站工作人员运营微信平台,更加方便了日后的网络宣传。微信公众号“爱在可可西里”实现了南京和可可西里两地运营,多方共享可可西里的信息,索南达杰保护站进一步与网络“接轨”。